修图匠“ 图层样式中等高线的应用详解【组图】”Photoshop图文教程内容:
图层样式中等高线的应用详解可能大家一直认为等高线就是沿图像纵向切割所得到的剖面,这种说法我个人并不认同,早在《Photoshop图层样式套餐II》的时候我就开始反驳这种说法。到底是怎样,首先截取《Photoshop图层样式套餐II》中的一段来让大家做个大概的了解。此教程建议您通读2遍。
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光的反射,而等高线则模拟了这一切。表面凹凸不平的物体,反射的光线就让我们感觉到物体表面的凹凸程度,因为各部分反射的光线强度不一样,或者说白色白的程度不一样,让眼睛感觉会更亮一些。(白色为亮部,黑色为暗部)而如果物体是黑色,那就是吸收了所有的光,而不反射任何光线到人的眼睛,那样人就看不到这个物体,或者说感觉不到物体的凹凸,只是一个黑色的平面。白色反之。
等高线决定了物体特有的材质,物体哪里因该凹,哪里因该凸就由等高线来控制。(等高线带来不同的亮度,而亮度决定了物体的凹凸,记的这么说的等高线只控制明暗而不是对物体本身的材质)而很少一部分则是数值参数的关系。。 图层样式的好处就在于可以随时套用,想真正运用图层样式,熟悉图层混合模式,等高线原理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对等高线的剖面线理论做个简单驳斥
1、我们首先用斜面浮雕样式做出一个立体按钮,参数如图:
2、我们为它加入斜面浮雕中子集等高线效果
做到这一步我们暂且先理解等高线为剖面线
然而,我们将高光和暗部的设置对调,子集等高线不变,具体设置如下图所示:
看到了什么?
由于外部条件的改变,按钮所呈现的立体感恰好与子集等高线的形状相反~!。
所以说,简单的把等高线理解为剖面线的观点是不够准确的,它有相当大的局限性,要想更好的驾驭等高线,我们必须了解它的本质。
下面我用几个例子来试着成立我的观点,各位如有不同意见还请提出,谢谢! 用图层样式中的斜面和浮雕来做个大概了解,为了例子的更直观性,我们将高光模式和暗调模式全部设置为正常,并将透明度加到100%。设置如下图。画一个100*100PX红色方形,并在此图层上运用图层样式。
输出50
高光和暗调均衡,物体材质不受任何影响。
输出100
高光白色覆盖物体本身,使物体在白色画布上“消失”掉了。
输入100
暗调黑色覆盖物体本身,使物体看不出凹凸程度。
线性
亮度以90度分布,高光在上,暗调在下。
锥行
物体顶部被白色高光覆盖
锥行-反转
物体顶部被黑色暗调覆盖
环行等高线同样决定了颜色分布,黑色分布也是按照环行分布。
bluelink:shadow和glow的等高线确实不能用剖面线这样的说法来解释
恩。。。。。。。。
似乎和曲线类似,问题有点复杂了,依你的经验,shadow和glow的等高线与斜面浮雕的光泽等高线是否等同~?
以上图为例,不一样的等高线本身的明暗分布就是相反的,然加入一个角度条件,说纯粹些,我们已经把这个等高线再反过来一次,效果又是一样了。
看来这个纹理子集也是受光泽等高线影响的,很好。
我们再加上斜面和浮雕下面的子集等高线,为了效果的明显,我们使用一个反方向来显示。
看到了什么?这个子集等高线按照自己的分布形式,但没有影响到光泽等高线的作用。可以看到纹理图案的浮雕效果没有变化过。
Adobe之所以在斜面和浮雕中设置这么一个子集,实际上是想用子集等高线构筑更复杂化的立体感,以实现更丰富的细节。或者说这个子集是斜面和浮雕的加强。是不是这样呢?还是来看例子更具说服力
看到了什么?斜面和浮雕中的高光变化,纹理图案的高光暗调变化,等高线子集也在变化。
我们知道这个子集不能单独被使用,但仅斜面和浮雕的光泽等高线就能模拟立体感。所以斜面和浮雕下面的等高线子集同样统领于斜面和浮雕的光泽等高线,只是为了表现复杂话的纹理效果而多加了一个等高线控制,但所使用的明暗变化同样来自于斜面和浮雕。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图层 等高线 详解 样式 应用